中醫針灸模型|針灸銅人|仿古針灸銅人模型
中國針灸博物館的前身——針灸文物陳列室創建于1953年8月,1993年因故暫時閉館。2001年獲國家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基金資助,使原有的藏品得到有效的保護,并有針對性地增加了館藏,于2003年11月重新開館。
第一,針灸銅人與《銅人圖經》:在現已確認的傳世11種中國古代銅人中,本館藏有7種,其中原物3種,復制品3種,仿制品1種;特別是藏有全部三具價值最高的官修銅人;另有建國早期經穴模型12種。藏有《銅人圖經》的各種傳本;其中特別珍貴的有:出土的全部7塊宋天圣石刻《銅人圖經》拓片,并復原4塊;藏有世上僅存的全部四部明正統仿宋重刻《銅人圖經》碑拓本;藏有以往被認為僅存于日本內閣文庫的最早******明刊三卷本《銅人圖經》一部,以及未見書目記載的明萬歷刻本一部。
|
第二,明堂圖與銅人圖精品:2種清代銅人圖、清太醫院修訂的明堂圖本刻圖及石刻圖5方;民國時期明堂圖2種;50年代明堂圖2種;
|
第三,針灸器具類:藏有種類與數量均多的古代針具模型及民國和建國初期的針灸器具;
第四,新近成功復原或重繪了一些久佚的珍貴針灸圖譜(例如明成化鎮江府史素“銅人圖”、先秦經脈圖等),使得本館的特藏系列更加完整 。
|
本館特色之一,收藏與研究并重。博物館的一個重要職能即研究職能,這也恰恰是中國博物館非常薄弱的一個環節,而我們這方面與國內外同領域相比具有明顯的優勢。把博 物館建設與基地建設和人才培養緊密結合起來。首先在建制上,我們有專門的針灸文獻研究室,在學科建設上,本學科的帶頭人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“針灸學科帶頭人”和中國中醫研究院“醫家史學科學術帶頭人、針灸史專業的博士點。近年來出版了《中國針灸學術史大綱》、《中國針灸四大通鑒》等在國內外醫學史界產生較大影響的針灸史專著。最新的研究成果有:明正統仿宋針灸銅人的鑒定與仿制,該成果可說是一百多年來針灸文物研究的******成果,圓了幾代人的夢;明成化鎮江府重刊針灸銅人圖鑒定與復原,該成果發現了現存最早針灸銅人圖,并成功復原了缺失的部分,由此理清了傳世銅人圖的傳承譜系;馬王堆出土經脈文獻十一脈圖補,是國內外第一套仿古彩繪經脈掛圖!
本館特色之二,有墻與無墻博物館并重。新近編纂出版的《中國針灸史圖鑒》(上下卷),是國內收載文物圖片最多并且采用新的理念編著的醫學文物圖鑒!她既是我們近20年來針灸文物研究成果的總結,也是博物館的形象大使,堪稱一座無墻的針灸博物館。
|
此外我們也特別重視博物館數字化建設,自行開發了針灸博物館多媒體演示系統(1.0版)。該多媒體演示系統,作為中國針灸博物館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針灸博物館、針灸圖鑒和針灸圖庫三者的數字化集成產物。兼備存儲、整理、查詢和形象化展示等諸多功能為一身的“針灸博物館”多媒體演示系統。
該系統現已錄入歷代針灸文物2300余件,分為“內景與外景”、“明堂與經絡”、“器具與技法”、“處方與取穴”、“按摩與導引”、“醫家·醫籍·醫學”、“其他”七大類,是具備擁有大量結構化信息的大型數據庫。
我們的最終目標是將本館建成國內外收藏最豐、功能最全、價值最高、具有鮮明特點與學科優勢的針灸博物館和針灸史研究基地。